=
一部新上映的俄罗斯电影《绝杀慕尼黑》(俄文名: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)罕见地在英美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不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新的票房纪录,更是因为它讲述的那场比赛——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——是国际篮球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比赛。最后的三秒钟也成为了至今双方各持一词的葫芦案,本文讲述的便正是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。
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天下午公布第一批片单,影迷的狂欢来了。
本届北影节不仅有包括黑泽民、阿方索 · 卡隆、蔡明亮、张律在内的世界级导演专题放映,“修复经典”单元的《2001 太空漫游》、《廊桥遗梦》估计也将是一票难求。
除开这些颇具关注度的电影,其实还有些电影也值得“狙击”,比如这部跻身环球精粹展映单元的俄罗斯电影《绝杀慕尼黑》。
来自战斗民族的这部电影,战绩很显赫。
2017 年年末在俄罗斯上映,它以 30 亿卢布登顶俄罗斯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并维持至今。号召观影人次近 1200 万,也就是说,十个俄罗斯人里,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。
来个对比可能更直观:《复联 3》《毒液》等好莱坞商业大片,在俄罗斯的战绩远远不如它。
这么说来,你也可以称呼它为俄罗斯版本的《战狼》。
而看过此片的国内观众,也以一致好评把它顶上了 8.3 的高分,这是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俄罗斯电影。
上一部在豆瓣有高分的俄罗斯电影是《他是龙》,仅仅也是 7.4 分而已。
言而总之,这是一部颇具好人缘的电影。
而随着在内地上映的计划顺利推进,国内的观众将会在大银幕与它见面,它到底如何呢?我说它真是长着爆款的样子。
纵观近两年国内院线那些感动过观众的爆片,他们都有怎样的特质?
流畅清晰的叙事,让观众至少能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;
一个特殊群体的故事铺展开的难题与情感,能让每个平凡观众都能深深领会的难题与情感。
《战狼》如此,《我不是药神》亦如是。
而再来看《绝杀慕尼黑》,能引发几乎万人空巷的观影局面,代表着它是一部引起俄罗斯人民整体共鸣的主旋律电影。
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?先来看电影这版“熊鹰之战”预告。
《绝杀慕尼黑》时间背景为上世纪 70 年代,临近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召开,前苏联国家篮球队需要一位新教练。
新教练加兰任在这时候走马上任。
预告里尚且不知教练实力如何,但明显野心不小。
在新闻发布会上列出目标:我们要打败美国队。
上世纪 70 年代,美国国家篮球队的实力几乎毋庸置疑,从无败战。
看看说完这番话,和他一起出席发布会的同事的表情:
领导的反应更“暴躁”:
你的声明,让整个国家名誉不保!
只是对上一只强大的队伍而已,为什么就上升到“让整个国家名誉不保”的地步?
稍微想想你就明白,上世纪 70 年代,可是美苏冷战时期。
前苏联躲着美国才是为上策,但这位新教练居然“迎美而上”,如果赢了那还是非常长脸的,要是输了,可真的输了整个国家的脸面。
偏偏事实就在眼前,赢下强大的美国国家篮球队,除非有奇迹出现。
形势有多可怕?
有人说,这个时候比赛无疑是犯罪。
言外之意,就是输掉比赛,篮球队可就成为输掉了全苏联尊严的罪人。
还有人说,篮球队员们玩的不是篮球,可是教练的人头啊。
这么一个题材设定,试问谁不是看个开头就胆战心惊?
谁都觉得是死路一条,加兰任偏要带着篮球队走一遭,他们到底能不能创造奇迹扭转局面,这种强冲突的戏剧感,值得期待一把。
电影配合“熊鹰之战”预告推出的还有电影预告海报。
其中这张视觉冲击及其含义是非常明显了。
代表前苏联的熊,和代表美国的鹰,占满画面针锋相对,肃杀之气扑面而来。
这场肃杀之战该如何呈现在观众面前,也是一个问题。
节奏的把控问题也是《绝杀慕尼黑》的亮点之一:激烈对决感与俄罗斯式严肃幽默画风相结合,一波三折的剧情起伏之间,还能让人有放松时刻。
在加兰任与球队几番磨合之后,慕尼黑奥运会如期举行,苏联队一路披荆斩棘,眼看杀入决赛就要和美国队 PK。
奥运村遭遇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偷袭,几名以色列运动员遇难。
能退赛的时候要不要退赛?
加兰任和球队达成高度默契,在比赛开始就打乱了美国队的战术,是不是能顺利赢下这场决战?
比赛最后三秒钟美国队比分仍然赶超前苏联,三秒钟,如何扭转局势?
这些细节,仅靠文字是没办法传达给你们的,还是等电影上映亲自去影院领教为妙。
但影片那种属于战斗民族的冷幽默和冷吐槽,我还是能让你们领略一二的。
比如这个我们都能领会的槽点:
俄国人的名字,我是永远都念不出。
急白了头的官员,这个苦口婆心真是迷之萌点。
配合加兰任这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食用更佳。
一个加兰任教练对自己篮球队员的吐槽,暗戳戳的萌。
电影激烈紧张氛围里夹杂着这些丰满的轻松元素,不仅恰如其分中和了观众一直紧绷的观影心情,也使得人物、情节有了更真实的观感呈现。
可谓张弛有度的上乘之作。
紧张的剧情和适当的喜剧元素,使得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。
但它能让观众走出电影院都心有震荡,还是因为从剧情到主题的流畅完成。
这也是为什么说它能成为爆款的原因之二:它传达出来了一种民族认同感,这种认同感可能会让国情相似的我们也有同感,也或许,只有我们才能感同身受。
面对我们一定会输的定论,加兰任纠正道:
我们可能会输。
可能会输,那就是,可能,也会赢。
从大局看,这场决赛比的是球队荣耀,比的是国家尊严,但从根本上来看,比的其实是人自己。
《绝杀慕尼黑》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电影,它还原了一场史上极具争议的比赛,特殊的历史使得这部电影有着以小见大的国际格局,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从个人利益到集体荣誉的成长过程。
关乎于两个国家的对决被真实呈现:
球员个人命运和国家球队的命运裹挟在一起,同时球队的命运有和国家的命运相互缠绕;
难缠强大而狡猾的美国队也被真实呈现,最重要的是,一场决战每分每秒都能给你重现当年那场令人窒息的球场决战。
在加兰任的带领下,每个球员都相信自己的力量。他们为自己的球队而战,为这位中途出现的教练而战,为自己而战,为一切而战。
自己、亲人、师友、国家,一切都在那一刻融为一体,复杂的感情大概能让很多观众在热泪盈眶。
既有热血还有感动,是为一部从情节到情感都非常丰沛的作品。
虽然讲述的是前苏联的国家篮球队逆袭一战,但也不难让其他国家观众有情感带入。
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之下,关系每一个国民情感的崇高命题。这种热爱与愿为之一战的决心,是相通的。
《绝杀慕尼黑》应该又是一个爆片,不信?等它上映一看便知。